这是一个就发生在我眼前的事,要不是亲眼见到,我也不会相信竟然这么疯狂!
一个不起眼的小摊,竟然成了推广利器
像往常一样,下班后回家。我住在城中村里,跟我一样住在这里的大部分是上班族,每到夜幕降临,村口、街边的小摊卖着各式各样的小吃。印象的中是不是都觉得这些连门面都没有的路边摊怎么可能跟互联网挂上勾?但今天它就成了一个“互联网路边摊”!不卖关子,直接切入主题——它是怎么运营的?
据我观察,居住在这个村子里的人大概有一万人,每到下班时间经过这条街的人非常多,平时老板的生意就不错,锅盔一天卖个三四百个没有问题,这会半价,销售额猛增,除去一部分不愿意下载APP的用户,愿意下载并支付的用户仍然很多,一天下来,光这个小摊就可以带去至少200+的用户,卖片皮鸭的生意更加好,保守一点也算200吧,加上便利店买小商品的人非常频繁,一天算下来这个路边摊互联网“微店”可以吸粉1000个!据悉,截止2013年,深圳全市人口约为1062.89万人,这个千万人口的城市深圳每3250人就有一家便利店,那么大概有3270家便利店,如果这种方式扩张到所有的便利店,那么粉丝量一天可以达到三百多万!当然这只是理想情况下的估算,现实不可能一下子达到,只是提供给大家思路,哪怕最原始的的形式一样可以玩转互联网。
可能早就有读者要质疑了:商家凭什么帮你推?没有好处谁干?说对了!好处就是所有优惠的部分都会返还给商家,甚至还有额外的提成,你帮我在线上推,线下卖给消费者,我在把返利让给你,消费者买了实惠自然愿意下载,商家并不亏钱,销售还翻倍,APP开发者省去了巨额广告费,依靠一定的让利迅速占领市场,,谁亏了?好一个O2O生态圈,可谓是三方互赢的策略!
思路拓展
其实这个例子并不新颖,早就有类似的应用在做这样的尝试了,可是为什么动静不大呢?
像某外卖订餐APP,也很实惠,但是很多时候产品与服务很难同步,因为真正执行的是线下的商家,鱼龙混杂难以监管,影响的口碑。
此外,这种方式去推微信也一样适用,甚至我认为更便利于推广。因为微信不需要下载,而只需扫描关注即可,也不需要提供WiFi,实施的成本更低。
总结:成功原因
1、用户群广。这个应用是做商超零售的,用户群几乎面向所有人,这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基数。
2、刚性需求。民以食为天,衣服可以少买,吃可是每天都少不了的,在本能的驱动下购买行为变得理所当然。如果你的产品并不是衣食住行这样的刚需,想办法让他变成刚需或者跟刚需结盟。
3、价格低廉。价格永远是最有力的手段,但但不是盲目拼价格,借助本来是“竞争对手”的手,变敌为友,那才是高明。路边小摊卖的商品本不属于他的范畴,低廉的价格甚至还有抢饭碗之嫌,但是却通过“招安”的办法,让价格变得更加有吸引力,想不火都难!
4、借力,跨界合作。抱不了大腿抱小腿也不错,“混血”组合更吸引人。想想早些年明星跨界当导演、设计师当餐饮店老板扔出来都是个不错的话题,放在现在已经是路人皆知的老套路了,但是就像上面提到的只要敢想,没有不可能。